
玻璃制品的生產以玻璃瓶罐的產量最高。在我國,80年代,玻璃瓶罐的生產中,最大的改進是玻璃瓶的輕量化,從而可以節約原料、燃料,提高生產速度,降低運輸費用。本文主要介紹了玻璃瓶罐的多種分類,以及質量要求下玻璃瓶罐所應具備的性能和質量標準。
能用蓋子或塞子密封,可定量盛裝各種物料的空心玻璃制品。廣泛用作飲料、酒類、化學制品、藥品、文教用品和化妝品等的包裝容器。玻璃瓶罐透明,易潔凈,化學穩定性好,不污染內容物,氣密性高,貯存性能優良,造型裝飾豐富多采,可以多次回收使用,原料來源豐富。但玻璃瓶罐容易破碎,重容比大。這些缺點正隨工藝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得到改善。
玻璃制品的生產以玻璃瓶罐的產量最高。1980年世界玻璃制品產量為68Mt,其中玻璃瓶罐產量為40.8Mt。
公元前2000~前500年,人類就可制造空心玻璃器皿。公元前200年開始使用吹管后,產油和釀酒業隨之使用中空玻璃作容器。羅馬帝國時期,玻璃容器的需求量增加,絕大部分產品是圓底的,須用鐵架或木架支撐。后來由于吹制玻璃用模具的發展,才制造出無支架的平底瓶。5~15世紀,壓制、拉制和吹制技術得到很大發展,為玻璃制造機械化奠定了基礎。1867年,德國西門子兄弟把蓄熱室連續熔化池窯應用于玻璃工業,使玻璃瓶罐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1880~1890年發明了壓-吹法制造廣口瓶和吹-吹法制造小口瓶的成型技術(見玻璃制造)。1900年出現了第一臺用電動機傳動的制瓶機。1904~1905年美國M.J.歐文斯創制全自動真空吸料式制瓶機。1910年起,料滴供料機開始發展。1914年半自動吹-吹工藝發展成熟。1925年,美國哈德福-恩佩爾公司研制成功行列式制瓶機,采用吹-吹法生產,后來又發展為也可以用壓-吹法生產。這種行列式制瓶機至今仍是使用的主要機型,并逐漸向多機組、多滴料方向發展。
中國在唐宋時已采用吹管吹制中空玻璃容器。近代玻璃工業形成于1904~1908年。1931年建立的上海晶華玻璃廠,是中國第一家采用橫火焰和馬蹄形火焰蓄熱室池窯和自動制瓶機連續制造玻璃瓶罐的工廠。50年代后,興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現代化制瓶工廠。80年代,玻璃瓶罐的生產中,最大的改進是玻璃瓶的輕量化,從而可以節約原料、燃料,提高生產速度,降低運輸費用。